36歲轉運關鍵期!藍衫換紅袍秘訣 | 骨相清高的人命運如何? | 早入簧門真的能改運嗎?

36歲轉運關鍵期!藍衫換紅袍秘訣 | 骨相清高的人命運如何? | 早入簧門真的能改運嗎?

「一身骨肉最清高 早入簧門姓氏標。 待到年將三十六 藍衫脫去換紅袍。」這首籤詩講嘅係人生際遇嘅轉變,特別係事業上嘅突破。台灣人成日去廟裡求籤,問事業運勢,呢種籤詩就經常出現,講嘅係一個人早年努力打拼,到咗中年就會有重大轉機。

呢種事業軌跡其實同現代職場好相似。好多人畢業後入行,由基層做起(藍衫),經過十幾年嘅磨練,累積經驗同人脈,到咗35、6歲左右就會迎來升遷機會(紅袍)。呢個過程需要堅持同努力,就好似籤詩講嘅「早入簧門」,要提早打好基礎。

以下係幾個事業發展階段嘅對照表:

階段 年齡層 特徵 對應籤詩
起步期 22-28歲 基層工作,累積經驗 早入簧門姓氏標
成長期 29-35歲 專業精進,擔任要職 一身骨肉最清高
突破期 36歲後 晉升管理層,獨當一面 藍衫脫去換紅袍

台灣職場文化好重視呢種「媳婦熬成婆」嘅過程。好似科技業咁,工程師可能要熬十年先有機會升經理,金融業嘅專員要累積夠資歷先能做副理。呢種晉升模式同籤詩講嘅完全吻合,都係強調時間嘅淬煉。

而家嘅年輕人可能覺得36歲先升遷太慢,但其實台灣好多行業都係咁。好似我認識嘅Marco,佢28歲入行做飯店業,由基層做起,到35歲先升到部門主管,真係應驗咗「藍衫換紅袍」嘅預言。佢成日話呢段時間學到嘅嘢,比學校教嘅仲實用。

事業發展除咗靠努力,都要懂得把握機會。籤詩提到「待到年將三十六」,就係話時機好重要。太早可能未準備好,太遲又會錯失良機。台灣職場好多前輩都會提醒後生仔,要喺30歲前打好基礎,等機會嚟到先接得住。

一身骨肉最清高 早入簧門姓氏標。 待到年將三十六 藍衫脫去換紅袍。
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什麼是『一身骨肉最清高』?原來跟科舉考試有關。這句話其實是古代科舉時代流傳下來的俗諺,講的是讀書人寒窗苦讀、不事生產的狀態。在當時社會價值觀裡,讀書人雖然窮到只剩一副骨頭,卻因為追求功名而被視為「清高」,這種觀念深深影響了華人社會對知識分子的看法。

科舉制度從隋唐開始到清末廢除,整整影響了中國一千三百多年。在這套制度下,讀書人只要考上功名就能翻身,所以大家都拚命讀書。但現實是能考上的畢竟是少數,多數人讀到最後真的只剩「一身骨肉」,家裡田地都賣光了還是沒考上。有趣的是,這種窮困反而被美化成「清高」,因為他們不願去做其他「低賤」的工作。

我們可以用這個表格來看科舉時代讀書人的幾種結局:

類型 特徵 社會評價
考上功名 當官致富 光宗耀祖
屢試不第 窮困潦倒 清高可敬
放棄科舉 經商務農 世俗庸俗

這種價值觀其實滿矛盾的。一方面說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,另一方面又看不起實際從事生產的人。就連現在台灣社會都還殘留這種思想,覺得坐辦公室比做工高尚,公務員比商人體面。科舉雖然廢除一百多年了,但這種「清高」的觀念還是深植在很多人心裡。

當時的讀書人為了準備科舉,真的過著很刻苦的生活。早上天沒亮就起床讀書,晚上點油燈繼續啃書本,吃的穿的都很簡樸。他們相信「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」,所以甘願忍受這種生活。有些人家裡窮到連燈油都買不起,就跑去寺廟借光讀書,或是抓螢火蟲來照明,這些故事現在聽起來很勵志,但其實也反映了科舉制度的殘酷。

為何古人説『早入簧門姓氏標』?科舉制度大解密

大家有冇聽過「早入簧門姓氏標」呢句古話?其實佢同古代科舉制度好有關係㗎!古人成日話讀書要趁早,因為科舉考試真係好競爭激烈,早啲入學堂(簧門)讀書,先有機會早啲上榜(姓氏標)。咁到底科舉制度係點運作嘅呢?等我哋一齊嚟睇睇!


科舉考試分好多級,由低到高分別係童試、鄉試、會試同殿試。每個階段都篩走好多人,好似過五關斬六將咁。考到進士嘅人,個名就會被刻喺石碑上,呢個就係「姓氏標」嘅由來啦!所以古人先會咁緊張要細個就開始讀書,因為真係要花好多年時間準備㗎。

考試等級 錄取稱號 大約錄取率 備註
童試 秀才 約10% 第一關,考過先有資格繼續
鄉試 舉人 約3% 全省統考,競爭超激烈
會試 貢士 約5% 全國性考試,在京城舉行
殿試 進士 基本全錄 皇帝親自主持,只排名次

古代讀書人為咗考科舉,真係付出好多㗎!佢哋要背熟四書五經,仲要練到一手好字。考試嗰陣仲要喺狹小嘅考棚裡面連續考幾日,連食飯同睡覺都喺入面解決。最慘嘅係,就算你好有才華,都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落榜,所以古人先會話「一舉成名天下知」,因為真係好難得㗎!

科舉制度雖然已經廢除咗,但佢對中國文化嘅影響好深遠。而家我哋成日講嘅「狀元」、「榜眼」、「探花」呢啲稱呼,都係從科舉制度嚟嘅。仲有啲成語好似「名落孫山」、「金榜題名」,全部都同科舉有關㗎!

一身骨肉最清高 早入簧門姓氏標。 待到年將三十六 藍衫脫去換紅袍。

如何理解「待到年將三十六」這句籤詩的含義

最近在廟裡抽到「待到年將三十六」這支籤的朋友,一定很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吧!這句籤詩其實在台灣的廟宇中蠻常見的,特別是在關帝廟或媽祖廟裡。簡單來說,它是在告訴你「時機未到」,需要耐心等待,等到36歲左右才會迎來轉機。不過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說法,實際含義還要看你求的是什麼事情啦。

這句籤詩的出處其實來自《關聖帝君明聖真經》,完整句子是「待到年將三十六,藍袍脫去換紅袍」。在古代,藍袍代表平民百姓,紅袍則是官員的服色,所以整句是在說等到36歲左右,會有身份地位的提升。但放到現代來看,就不一定是當官啦,可能是事業突破、結婚成家之類的人生轉折點。

關鍵字 現代解釋 注意事項
待到 需要等待 不是馬上就會發生
年將三十六 大約36歲前後 不一定剛好36歲,可能是35-37歲
藍袍換紅袍 身份地位提升 可能是升職、創業成功等

有些長輩會說,這支籤特別適合年輕人在事業迷茫時抽到,因為它給人一個明確的時間點,讓人知道現在的努力不會白費,只是需要時間累積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籤詩講的「三十六」不一定是指實際年齡,也可能是虛歲,或是代表一個「成熟的時機」。就像我們常說的「三十而立」,這個數字更多是象徵意義。

如果你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抽到這支籤,可能會覺得「還要等這麼久啊!」但其實時間過得很快的。與其焦慮等待,不如好好把握這段準備期,累積自己的實力。畢竟籤詩說的是「待到」,不是「躺到」,該做的努力還是不能少。就像農夫種田要等作物成熟,我們的人生也需要時間醞釀。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