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寓是什麼?新手必看懶人包 | 公寓VS透天厝怎麼選? | 第一次買公寓就上手
公寓是什麼?簡單來說就是集合式住宅,跟透天厝不一樣,是很多人住在同一棟建築物裡的住宅形式。在台灣,尤其是都會區,公寓可以說是大多數人的居住選擇,從老公寓到新大樓都有,價格跟居住品質也差很多。今天就來聊聊台灣常見的公寓類型跟特色,讓想買房或租房的朋友有個基本概念。
說到公寓,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種沒電梯的4-5層樓老房子。這種老公寓在台北市區特別多,雖然沒有豪華公設,但通常地段好、公設比低,而且坪數實在。不過要爬樓梯對老人家來說可能比較吃力,而且很多都沒有停車位。另外一種常見的是電梯大樓,這種通常比較新,有管理員跟一些公共設施,像是健身房、交誼廳之類的,但管理費也相對高一些。
公寓類型 | 樓層數 | 有無電梯 | 常見屋齡 | 特色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傳統公寓 | 4-5層 | 無 | 30年以上 | 坪數實在、公設比低 |
電梯華廈 | 7-12層 | 有 | 10-20年 | 有基本公設、管理較完善 |
社區型大樓 | 12層以上 | 有 | 5年內 | 公設豐富、有物業管理 |
住在公寓裡跟住透天厝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跟鄰居共享空間。像是樓梯間、電梯、中庭這些地方都是大家共用的,所以鄰居素質就很重要。好的管委會可以讓居住品質提升很多,遇到漏水或公共設施損壞也能及時處理。不過也因為是集合住宅,有時候難免會聽到樓上腳步聲或是聞到別人家煮飯的味道,這點在找房子的時候也要考慮進去。
現在新建的公寓很多都走精品路線,公設比動輒30%起跳。雖然有漂亮的lobby跟健身房很吸引人,但這些都是要花錢維護的,管理費一個月可能就要好幾千塊。如果是小家庭或單身族,可能要想想這些公設自己到底用不用得到,不然等於是在花錢買用不到的東西。反觀一些屋齡10-20年的公寓,公設比可能只有15-20%,實際居住空間反而更大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務實的購屋族會選擇這類產品。
什麼是公寓?台灣人最常見的住宅類型解析
在台灣街頭巷尾最常看到的住宅就是公寓啦!這種5-7層樓沒電梯的建築,從1970年代開始就遍布全台,成為台灣人最熟悉的居住型態。公寓最大的特色就是「實在」,公設比通常只有10-15%,坪數實在又便宜,特別適合預算有限的小家庭或首購族。雖然爬樓梯有點累,但鄰居間互動密切,充滿濃濃的人情味,這可是高樓大廈比不來的呢!
台灣公寓還分成好幾種,最常見的是4-5層的「老公寓」,屋齡30年起跳但地段通常很棒;後來出現的「華廈」雖然有電梯,但本質上還是公寓的變形。現在新建的「公寓大樓」則融合傳統公寓的優點,加入現代化設施,成為年輕家庭的新選擇。
公寓類型 | 樓層數 | 有無電梯 | 常見屋齡 | 特色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傳統公寓 | 4-5層 | 無 | 30年以上 | 公設低、坪數實在、價格親民 |
華廈 | 7層以下 | 有 | 20年左右 | 有電梯但管理較簡單 |
公寓大樓 | 7-12層 | 有 | 10年內 | 新式規劃、有基本公共設施 |
住在公寓最有趣的就是那種「樓上樓下都是熟人」的感覺,阿嬤會在樓梯間曬菜乾,隔壁阿姨會分享自己煮的滷肉,這種社區凝聚力在現代社會越來越難得了。雖然公寓沒有豪華大廳和健身房,但實用的陽台、前後通風的格局,還有不用繳昂貴管理費的優點,讓它在台灣房市中始終佔有一席之地。
買公寓要注意的是屋況和管線問題,尤其是30年以上的老房子,最好請專業人士檢查防水和電路。另外頂樓加蓋雖然好用,但要注意合法性問題。現在很多年輕夫妻會選擇買老公寓重新裝修,既能享受好地段,又能打造自己喜歡的居住風格,CP值真的很高!
為什麼台灣年輕人偏愛住公寓?5大關鍵原因
最近走在台北街頭,發現好多新蓋的公寓大樓,而且住戶清一色都是年輕人。這讓我很好奇,為什麼台灣年輕人偏愛住公寓?經過跟身邊朋友聊天和實際觀察,我整理出5個最關鍵的原因,一起來看看是不是也說中你的心聲!
首先,價格相對親民絕對是首要考量。跟動輒上千萬的透天厝比起來,公寓總價通常落在600-800萬之間,頭期款壓力小很多。特別是在雙北地區,想住市區又不想花大錢,公寓就成了最實際的選擇。我朋友阿凱就說:「與其在新北買透天,我寧可在台北市區買間小公寓,生活機能好太多了!」
其次,管理方便也是年輕人很在意的點。現代人工作忙,哪有時間處理垃圾分類、收掛號信這些瑣事?公寓有管理員和清潔人員幫忙,真的省心不少。而且現在新建案幾乎都有24小時保全,安全性比老舊社區好很多,讓晚下班的上班族更安心。
再來看看這張比較表,你就知道為什麼年輕人會這樣選:
比較項目 | 公寓 | 透天厝 |
---|---|---|
價格 | 600-800萬 | 1200萬起跳 |
管理費 | 每月2000-4000元 | 自行處理 |
打掃範圍 | 公共區域有人打掃 | 全部自己來 |
安全性 | 有管理員和監視器 | 依鄰居素質而定 |
另外,生活機能完善也是關鍵。現在新建公寓周邊通常都有超商、超市,走路5分鐘內能到捷運站。像我表妹去年買的板橋新公寓,樓下就是全聯,過個馬路就到捷運站,她說這種便利性完全回不去了!而且很多新建案還會規劃健身房、交誼廳等公共設施,根本不用出門就能運動社交。
最後不得不提裝潢風格的吸引力。現代公寓的設計真的很對年輕人胃口,開放式廚房、系統櫃、智能家居這些都是基本配備。比起要自己從頭裝潢的透天厝,買公寓可以直接拎包入住,省下的裝潢費和時間超級可觀。我同事小雯就說:「看到建商附的北歐風裝潢直接心動下訂,自己裝潢可能要再多花100萬!」
最近好多朋友在問「公寓大廈vs透天厝:哪種更適合台灣小家庭?」這個問題。其實兩種住宅類型各有優缺點,關鍵要看你們家的生活習慣和實際需求。我自己住過公寓也住過透天,今天就來分享一些親身體驗,讓大家比較看看哪種比較適合自己。
先說說公寓大廈的優點吧!現在新建的公寓公設比都很高,像我們社區就有健身房、游泳池,還有24小時保全,安全性很高。特別是雙薪家庭,下班回家不用擔心打掃樓梯間或倒垃圾的問題,管理費都包含這些服務了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如果家裡有小孩或寵物,可能要考慮隔音問題,畢竟上下左右都有鄰居,太吵容易被投訴。
透天厝的話,空間自由度真的差很多!不用擔心吵到樓下,小孩可以在家裡跑跳,陽台想種花種菜都可以。像我阿姨家就自己加裝了電梯,老人家上下樓很方便。但透天的維護成本比較高,從外牆清洗到水電維修都要自己來,而且通常位置會離市區遠一點,通勤時間要算進去。
這邊整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給大家參考:
比較項目 | 公寓大廈 | 透天厝 |
---|---|---|
價格 | 單價高但總價較低 | 土地持分大,總價通常較高 |
空間 | 室內面積較小,公設多 | 使用面積大,有前後院 |
維護 | 管理費包含公共區域維護 | 全部要自己處理 |
隱私 | 與鄰居距離近 | 獨門獨戶隱私性高 |
安全性 | 24小時保全,門禁管制 | 需自行安裝監視系統 |
如果是剛結婚的年輕夫妻,我會建議先從公寓開始,等小孩大一點再考慮換透天。像我表弟他們就是先買兩房公寓,等存到頭期款才換到桃園的透天社區。不過現在很多新建案都有電梯華廈的選擇,算是結合了公寓和透天的優點,也可以納入考慮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