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時間單位大解密 | 古人怎麼算時辰? | 一炷香是多久?
古人怎麼看時間?這些古代時間用語超有趣!
大家有沒有想過,在沒有手錶、手機的古代,人們是怎麼表達時間的呢?其實古人用的時間單位跟我們現在差很大,而且超級有詩意!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常見的古代時間用語,保證讓你大開眼界~
首先要知道,古人把一天分成12個時辰,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2小時。最有名的就是「子時」到「亥時」這十二時辰制,跟我們現在用的24小時制完全不一樣。比如說「午時」就是中午11點到1點,所以才會有「午時三刻」這種說法,大概就是現在的中午11點45分左右。
古代時辰 | 對應時間 | 現代說法 |
---|---|---|
子時 | 23-01 | 半夜 |
丑時 | 01-03 | 凌晨 |
寅時 | 03-05 | 黎明 |
卯時 | 05-07 | 清晨 |
辰時 | 07-09 | 早上 |
巳時 | 09-11 | 上午 |
午時 | 11-13 | 中午 |
未時 | 13-15 | 下午 |
申時 | 15-17 | 傍晚前 |
酉時 | 17-19 | 黃昏 |
戌時 | 19-21 | 晚上 |
亥時 | 21-23 | 深夜 |
除了時辰,古人還會用「刻」來計算時間。一刻大約是現在的15分鐘,所以「三刻」就是45分鐘。這個用法到現在還保留在「一刻千金」這樣的成語裡。更細的時間單位還有「盞茶時間」,大概5-10分鐘,就是喝一杯茶的時間;「一炷香」則是約30分鐘,因為燒完一炷香大概要這麼久。
古裝劇裡常聽到「三更半夜」,這個「更」又是什麼呢?其實這是夜間計時法,把夜晚分成五更,每更約2小時。一更是晚上7-9點,二更9-11點,三更就是11點到凌晨1點,也就是「子時」,所以「三更半夜」就是最夜深人靜的時候。這種計時法在《紅樓夢》這些古典文學裡經常出現,下次看古裝劇時可以特別注意一下!
古人如何計算時間?這些古代計時工具超有趣!在沒有手錶、手機的時代,我們的祖先可是發揮了驚人的智慧,發明出各種超有創意的計時方法。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認識這些充滿巧思的古代計時器,保證讓你大開眼界!
最常見的就是日晷啦!利用太陽照射在晷針上的影子來判斷時間,原理簡單卻很實用。不過遇到陰雨天就沒辦法了,所以古人還發明了其他輔助工具。像是漏刻,就是用水滴的速度來計算時間,高級一點的還會做成多層結構,讓計時更精準。另外還有更特別的,像是用香來計時的「香鐘」,不同長度的香燒完就是不同的時段,寺廟裡常常會用到。
這裡幫大家整理幾個有趣的古代計時工具:
工具名稱 | 原理 | 使用場合 |
---|---|---|
日晷 | 太陽影子 | 戶外廣場 |
漏刻 | 水滴速度 | 室內計時 |
香鐘 | 燃香長度 | 寺廟、宮廷 |
沙漏 | 沙子流動 | 航海、短時計量 |
更漏 | 夜間打更 | 城市報時 |
說到夜間計時,古人也有妙招。他們會用「更漏」來報時,夜間分成五更,每更都有專人打更提醒大家時間。還有一種叫「銅壺滴漏」的裝置,設計超精密,可以連續計時好幾天呢!這些工具雖然看起來簡單,但都是經過長時間改良的智慧結晶。像明朝的「自鳴鐘」就已經很接近現代的時鐘了,只是那時候只有皇宮貴族才用得起。
為什麼古代一天分12時辰?原來跟天文觀測有關!這可不是隨便分的喔,古人可是經過長期觀察才定下這個制度的。你知道嗎?這個12時辰的劃分法,其實跟古人看星星、太陽的位置變化有很大關係,而且還影響到我們現在說”午時三刻”這些用語呢!
古代沒有手錶這種東西,所以他們主要靠觀察天象來判斷時間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太陽的影子,這就是為什麼會有”日晷”這種計時工具。古人發現,如果把一天分成12等份,剛好可以對應太陽在天空中的12個位置,而且這樣計算起來也比較方便。有趣的是,這種12進位的時間算法,跟我們現在用的24小時制其實是一樣的,只是把每個”時辰”再細分成”初”和”正”兩個部分而已。
來看看這個對照表就清楚啦:
古代時辰 | 現代時間 | 別稱 |
---|---|---|
子時 | 23-01 | 夜半 |
丑時 | 01-03 | 雞鳴 |
寅時 | 03-05 | 平旦 |
卯時 | 05-07 | 日出 |
辰時 | 07-09 | 食時 |
巳時 | 09-11 | 隅中 |
午時 | 11-13 | 日中 |
未時 | 13-15 | 日昳 |
申時 | 15-17 | 晡時 |
酉時 | 17-19 | 日入 |
戌時 | 19-21 | 黃昏 |
亥時 | 21-23 | 人定 |
除了太陽之外,古人還會觀察月亮和星星的變化。他們發現月亮大概每12天就會完成一個明顯的變化週期,這個數字跟12時辰剛好吻合。而且啊,古代天文學家還發現木星繞太陽一周大約要12年,所以把天空分成12個區域,這就是”十二次”的由來。這些天文現象都讓古人覺得”12″是個很神奇的數字,用在時間劃分上也很合理。
你可能會好奇,為什麼不是10或20這種整數呢?這就跟古人使用的干支紀年法有關啦。天干有10個,地支有12個,兩者配合剛好60年一個循環。12這個數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到處可見,像是12生肖、12月份,甚至連中醫的經絡都有12正經。所以說,12時辰的制度不是隨便定的,是經過長期觀察和文化累積的結果呢!
什麼是更漏?帶你認識古人夜間計時的秘密。在沒有時鐘的古代,夜晚的時間該怎麼計算呢?古人發明了一種超聰明的工具叫「更漏」,就是利用水滴來計時的裝置,跟我們現在用的沙漏很像,只是把沙子換成水而已。這種方法從漢朝就開始用了,一直到清朝都還有人在用呢!
更漏通常是用銅做的,分成上下兩層,上層的水慢慢滴到下層,看水位到哪個刻度就知道現在幾更天了。古人把夜晚分成五更,每更大概兩個小時左右,所以打更的人會根據更漏來報時。說到這裡,我們來看看五更對應的現代時間吧:
更次 | 古代時間 | 現代時間 (約略) |
---|---|---|
一更 | 戌時 | 19:00-21:00 |
二更 | 亥時 | 21:00-23:00 |
三更 | 子時 | 23:00-01:00 |
四更 | 丑時 | 01:00-03:00 |
五更 | 寅時 | 03:00-05:00 |
更漏最厲害的地方是它不受天氣影響,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都能準確計時。而且古人還會根據季節調整更漏的水量,因為夏天夜晚短、冬天夜晚長,水量也要跟著變化。這種設計真的很貼心對吧?現在故宮裡還收藏著明清時期的更漏,做工超級精細,有機會可以去看看這些古人智慧的結晶。
除了報時功能,更漏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常常出現,像是「三更燈火五更雞」這句詩,就是用更漏的時間來形容讀書人熬夜苦讀的情景。下次看到古裝劇裡打更的橋段,你就知道他們是怎麼知道現在是幾更天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