墓木已拱典故原來這樣來 | 古人説的墓木已拱是啥意思 | 這個成語背後有洋葱

墓木已拱典故原來這樣來 | 古人説的墓木已拱是啥意思 | 這個成語背後有洋葱

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「墓木已拱典故」,這個成語出自《左傳》,講的是晉國大夫士會的故事。當時士會流亡在外多年,回國時發現自己當年種的樹都長得又高又壯了,感嘆時光飛逝。這個典故後來就被用來形容時間過得很快,轉眼間物是人非的感覺。

說到時間流逝,現代人應該都很有感吧?特別是這幾年疫情改變了大家的生活節奏,很多人都有種「怎麼一晃眼就過了這麼久」的感慨。就像下面這個表格,我們來看看幾個常見的「時光飛逝」的對比例子:

情境 感覺時間長度 實際時間長度
等外送 像過了一世紀 其實才30分鐘
週末假期 一眨眼就沒了 整整48小時
工作會議 度日如年 通常1-2小時
追劇看小說 不知不覺天亮了 可能已經8小時

這個典故其實也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。像士會當年種樹的時候,可能也沒想到再見到這些樹會是這麼多年後的事情。現在很多人都在追求速成、即時滿足,但有些東西就是需要時間慢慢累積,像是感情、專業技能,甚至是種一棵樹。

《左傳》裡記載這個故事時,特別強調了士會看到那些長大的樹木時的心情轉折。從驚訝到感慨,再到對人生的體悟,這種細膩的情感描寫,讓這個典故流傳了兩千多年還能引起共鳴。我們現在讀來,還是能感受到那種時光荏苒的震撼。

說到樹木,台灣其實也有很多老樹見證了時代變遷。像台南的「安平樹屋」、台北的「老松國小」校內老樹,都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證。這些樹木靜靜地看著人來人往,就像「墓木已拱典故」裡的那些樹一樣,默默記錄著時間的痕跡。

墓木已拱典故


1. 墓木已拱典故出自誰的口中?原來是這位歷史人物,這個成語背後藏著一段春秋時期的君臣故事。說到「墓木已拱」,其實是出自《左傳》裡晉國大夫士會對晉景公說的話,用來形容人去世已久,連墳墓上的樹木都長得可以合抱了。這個典故不僅生動,還讓我們看到古人說話的藝術,用自然景物來表達時間流逝,比直接說「他死很久了」有味道多了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說到士會這個人,他可說是晉國的重臣,經歷過晉文公、晉襄公、晉靈公、晉成公到晉景公,整整五代君主。當時晉景公想召回逃亡在外的士會,就派了個使者去請他回來。士會心裡明白朝廷的用意,但又不能直接拒絕,就用「先君之墓木已拱」來婉轉表達自己年事已高、不想再參與朝政的意思。這種說話的智慧,真的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。

歷史人物 時代背景 典故出處 成語意義
士會 春秋時期晉國 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 形容人去世已久

這個成語後來被廣泛使用,像是蘇軾在《祭歐陽文忠公文》裡也寫道「嗚呼!盛衰興廢之理,自古如此,而臨風想望,獨公之墓木已拱,而予心之悲,曷其有極!」可見這個表達方式多麼深入人心。有趣的是,現在很多人用這個成語時,可能都不知道它原來是出自一位晉國老臣之口,而且是在那樣一個微妙的君臣對話情境中產生的。

士會當時說這句話,其實還隱含著對晉國政局變化的感慨。他經歷過晉國最輝煌的文公時代,也目睹後來的動盪,用「墓木已拱」不只是說先君去世已久,更像是在感嘆一個時代的結束。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,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「微言大義」的典型例子,短短四個字,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情感和人生體悟。

2. 墓木已拱是什麼時候開始流傳的成語?這個問題其實牽涉到中文成語的歷史演變,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充滿畫面感的古老說法。這個成語最早可以追溯到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,原文是「墓木拱矣」,用來形容時間久遠到連墳墓旁的樹木都長得可以合抱了,後來才演變成現在我們熟悉的「墓木已拱」。

這個成語在台灣的日常對話中雖然不常出現,但在文學作品或正式場合還是會用到。它給人的感覺特別生動,光是用聽的就能想像出那種滄海桑田的畫面。你知道嗎?在古代,人們特別喜歡用自然景物來比喻時間流逝,像是「滄海桑田」、「白駒過隙」都是類似的概念。


成語 最早出處 字面意思 現代用法
墓木已拱 《左傳》 墳墓旁的樹木已可合抱 形容人去世已久
滄海桑田 《神仙傳》 大海變成農田 比喻世事變化大
白駒過隙 《莊子》 白馬從縫隙跑過 形容時間飛逝

說到這個成語的流傳過程,其實蠻有趣的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,文人特別愛用這種帶點哀愁感的詞語,所以「墓木已拱」開始在文學圈流行起來。到了唐宋時期,隨著詩詞創作的興盛,這個成語更常被拿來表達物是人非的感慨。台灣的老一輩讀書人對這種文雅的說法特別有感情,現在有些傳統戲曲或歷史劇的台詞裡還是會出現。

在現代中文裡,雖然我們比較少直接說「墓木已拱」,但類似意思的用法還是很多。比如說「那都是陳年往事了」、「這事情早就時過境遷了」,都是在表達時間過去很久的概念。不過「墓木已拱」特別的地方在於它帶著一種對逝者的懷念,不只是單純說時間久遠而已。

墓木已拱典故

3. 墓木已拱到底在講什麼故事?完整典故解析這個成語聽起來有點滄桑,其實背後藏著一個關於時間流逝的感慨故事。這個典故最早出自《左傳》,講的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士會的故事,用來形容人去世已久,連墳墓上的樹木都長得可以合抱了,比喻時間過去很久、物是人非的感嘆。

說到這個成語的由來,要回溯到公元前6世紀。當時晉國大夫士會因為政治鬥爭被迫流亡秦國,後來晉國想辦法把他接回來。士會離開晉國多年後重返故土,看到昔日同僚的墳墓已經長滿大樹,不禁感慨萬千。這個場景後來就被用來形容時間的殘酷與人事的變遷。

成語要素 說明
出處 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
原意 墳墓上的樹木長到可以合抱
引申義 形容人去世已久,時間流逝
情感色彩 帶有滄桑、懷舊的感嘆

這個成語在現代台灣也常被使用,特別是在描述一些老店歇業、老街改建的場景時,經常會聽到有人說「這些店都墓木已拱了」,表達對逝去時光的惋惜。要注意的是,這個成語通常用在已經過世的人或消失的事物上,帶有比較沉重的語氣,所以使用時要考慮場合和對象,避免在不適當的情境下讓聽者感到不舒服。

有趣的是,這個成語在台灣的用法有時候會帶點幽默感,比如朋友開玩笑說「你上次約我吃飯都是墓木已拱的事情了」,雖然用詞誇張,但反而能營造出一種輕鬆的吐槽氛圍。不過這種用法還是要看交情和場合,畢竟成語本身的情感重量擺在那裡。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