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7年次生肖屬什麼?一秒解答 | 1957年出生屬啥?超簡單查詢 | 57年次生肖查詢懶人包
最近有朋友在問「57年屬什麼」,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不同角度來理解。如果是問民國57年(西元1968年)出生的人的生肖,那答案就是猴年啦!台灣人習慣用生肖來記年份,像是「啊我阿嬤是屬猴的」這種說法超級常見。不過57這個數字在其他領域也有不同意思,下面就整理幾個大家可能會遇到的狀況。
先來看民國57年對應的西元年份和生肖:
曆法 | 年份 | 生肖 |
---|---|---|
民國 | 57年 | 猴 |
西元 | 1968年 | 猴 |
農曆 | 戊申年 | 猴 |
如果是問電話相關的「57」就完全不一樣囉!這是中華電信提供的「指定轉接」功能代碼,用來設定來電轉接到另一支電話。設定方法很簡單:拿起話機按57*轉接號碼#,取消就按#57#。這個功能對小店老闆或家裡有長輩的人特別實用,臨時出門也不怕漏接重要電話。
說到57開頭的數字,國際電話代碼+57是哥倫比亞的國碼喔!如果有接到開頭+57的來電,可能是海外客戶或詐騙電話(笑)。另外在化學領域,CAS編號57-57-8代表的是β-丙內酯,一種有機化合物,不過這個一般人比較少會接觸到啦!
最後補充個冷知識,瑞士日內瓦的57號公車路線(TPG 57)是當地重要的交通路線,往返於ZIMEYSA和火車站之間。如果去瑞士自由行,看到57號公車可以搭看看,沿途會經過不少景點。不過台灣人最常用的還是查生肖啦,畢竟親戚聚會最愛問「啊你是屬什麼的」!
57年次的人現在幾歲?快速計算年齡小技巧
最近好多朋友在問「57年次的人現在幾歲?」其實計算年齡有個超簡單的方法,不用在那邊掰手指算半天啦!台灣人講的「年次」就是指民國年,只要用現在年份減掉出生年次,馬上就能知道大概幾歲。像現在是2025年(民國114年),57年次的朋友就是114-57=57歲,不過要記得考慮有沒有過生日喔!
民國年次對照表
民國年次 | 西元年 | 2025年實際年齡 |
---|---|---|
57年次 | 1968 | 57歲 |
60年次 | 1971 | 54歲 |
65年次 | 1976 | 49歲 |
70年次 | 1981 | 44歲 |
有時候會遇到人家問「你幾年次的?」這時候如果對方是五、六年級生,通常都是用民國年計算。像57年次就是民國57年出生,換算成西元要加1911,所以是1968年出生。這種算法在台灣超級常見,特別是跟公家機關打交道的時候,文件上都用民國年啊!
講到年齡計算,其實有兩個小細節要注意。第一個是「虛歲」和「實歲」的差別,老一輩的人喜歡用虛歲,就是出生就算一歲,過年又加一歲。第二個是要看生日過了沒,像今天7月22日,如果57年次的朋友生日在7月23日,那今天就還是56歲喔!這種算法在辦退休或保險的時候特別重要,差一天可能就影響權益了。
要是覺得減來減去很麻煩,直接記住這個口訣:「民國年次加12,就是你的實際年齡」。因為民國和西元相差1911年,但年齡計算是從0歲開始,所以114-57=57,剛好就是57年次朋友今年的歲數。這個方法對於40-60歲這個年齡層的朋友特別好用,因為加減的數字不會太大,心算一下就有答案啦!
民國57年出生是屬什麼生肖?一次看懂
最近有朋友在問「民國57年出生是屬什麼生肖?」,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啦!民國57年就是西元1968年,這一年出生的朋友生肖屬猴。台灣人習慣用民國紀年,有時候跟西元轉換會搞混,但只要記住幾個小技巧就很容易對照囉!
說到生肖屬猴,猴年出生的朋友通常都蠻聰明的,反應快又靈活,就像猴子一樣機靈。民國57年剛好是農曆戊申年,天干是戊、地支是申,所以也叫戊申猴年。這個年份出生的朋友今年(2025)虛歲已經58歲囉!
這邊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,一看就懂:
紀年方式 | 年份 | 生肖 | 天干地支 |
---|---|---|---|
民國 | 57年 | 猴 | 戊申 |
西元 | 1968年 | 猴 | 戊申 |
農曆 | 戊申年 | 猴 | 戊申 |
想知道自己或家人是不是屬猴,除了看民國57年之外,也可以往前或往後加減12的倍數。比如民國69年(1980)、民國81年(1992)也都是猴年。台灣老一輩很重視生肖,結婚、搬家都會看生肖合不合,所以搞清楚自己的生肖真的蠻重要的。
順帶一提,屬猴的朋友在2025年運勢還不錯喔!工作上可能會遇到貴人相助,感情方面單身的人有機會遇到好對象。不過要記得猴子性格比較急躁,做事前還是要多想想,不要太衝動啦~
最近網路上常有人討論「為什麼57年次的人特別有韌性?時代背景解析」,其實這跟他們成長的環境密不可分。這群現在約莫68歲的台灣人,剛好經歷了台灣經濟起飛與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,從小就被訓練出「吃苦當吃補」的生活態度。
57年次成長環境特徵:
年代 | 社會狀況 | 生活寫照 |
---|---|---|
1960-1970 | 農業轉工業初期 | 放學要幫忙農務或家庭代工 |
1970-1980 | 十大建設時期 | 見證基礎設施快速發展 |
1980-1990 | 經濟奇蹟爆發期 | 開始接觸現代化消費社會 |
他們小時候家裡普遍不富裕,很多人家裡連電視機都沒有,放學後不是去田裡幫忙就是做家庭代工貼補家用。這種「手停口就停」的成長環境,自然培養出務實的性格。我阿公就是57年次的,常說他們那時候「一支冰棒要分三天吃」,現在年輕人聽到都覺得不可思議。
到了青壯年時期又碰上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,見證了從腳踏車變成摩托車、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的過程。這種劇烈的社會變遷讓他們既懂得節儉,又具備適應變化的彈性。現在看很多57年次的長輩,退休後還在學電腦、用LINE,就是這種適應力的最佳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