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裡突然跑來一隻烏龜怎麼辦? | 陽台驚見烏龜!該收編嗎? | 烏龜來我家是福還是禍?
家裡跑來一隻烏龜,該怎麼辦?
上週末家裡跑來一隻烏龜,就這樣大搖大擺出現在陽台,殼上還沾著泥巴,看起來像是從附近公園溜達過來的。這種情況在台灣其實不算少見,特別是住在一樓或有庭院的家庭,常常會遇到這種「不速之客」。今天就來分享一些實用經驗,萬一你也遇到這種狀況,就知道該怎麼處理啦!
首先最重要的是不要驚慌,烏龜通常沒有攻擊性(除非是鱷龜之類的兇猛品種)。可以先觀察牠的狀態,看看有沒有受傷或生病。台灣常見的烏龜種類大致有這幾種:
烏龜種類 | 特徵 | 常見來源 |
---|---|---|
斑龜 | 背甲有黃色斑紋 | 寵物棄養 |
巴西龜 | 耳後有紅色斑塊 | 寵物店常見 |
食蛇龜 | 背甲隆起明顯 | 野外原生種 |
鱷龜 | 嘴部像鷹鉤 | 外來入侵種 |
如果烏龜看起來健康,可以先準備一個臨時的棲息環境。用整理箱裝些清水(水位不要超過龜殼高度),放塊石頭當陸地區域。記得不要直接用自來水,要靜置一天除氯,或是用瓶裝水。食物方面可以準備一些蔬菜葉(地瓜葉、空心菜都很受歡迎),或是去水族館買龜糧應急。
很多人會好奇「要不要養牠?」其實要考慮很多因素。如果是保育類的食蛇龜,依法是不能私自飼養的;如果是常見的巴西龜,也要評估自己有沒有能力照顧牠十幾年(烏龜壽命很長的!)。建議可以先拍幾張清楚的照片,上傳到臉書的「龜窩」社團請教達人,或是聯繫當地動保處。我們社區上次有隻烏龜跑來,最後發現是隔壁棟阿伯養的寵物,牠自己開溜出來散步呢!
遇到這種情況也可以檢查一下住家環境。烏龜通常喜歡潮濕陰涼的地方,如果常常有烏龜造訪,可能是庭院有積水或雜物堆積吸引牠們。記得要保持環境乾燥,把排水孔蓋好,這樣既能避免烏龜誤入,也能減少蚊蟲滋生。有位住淡水的朋友說,他們家後院因為靠近河堤,每年夏天都會變成「烏龜觀光勝地」,後來加裝了矮圍欄才改善情況。
誰家的烏龜跑到我家陽台了?該怎麼辦?
早上起床拉開窗簾,發現陽台角落有隻烏龜在慢悠悠地爬,當下真的傻眼:「誰家的烏龜跑到我家陽台了?該怎麼辦?」這種情況在台灣其實不算罕見,尤其住一樓或低樓層的朋友可能都遇過。先別急著把牠趕走,烏龜通常是自己爬不上來的,很可能是從樓上鄰居家的陽台「越獄」成功,或是附近水池跑出來的。
遇到這種情況,第一步要先觀察烏龜的狀態。看看牠的外殼有沒有受傷、行動是否正常。台灣常見的寵物龜像是巴西龜、斑龜,外殼花紋都很有特色,可以幫助辨認品種。如果牠看起來健康,可以先準備一個暫時的收容空間,用淺盆裝點水(水位不要超過龜殼高度),放些陰涼處讓牠休息。
處理步驟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
檢查外觀 | 看有無外傷、寄生蟲 |
暫時安置 | 準備淺水盆、陰涼處 |
詢問鄰居 | 從同棟樓上層開始問 |
拍照記錄 | 方便後續協尋主人 |
聯繫動保處 | 若無人認領可通報 |
接下來就是最麻煩的「找主人」環節了。建議先從自家這棟大樓開始詢問,特別是樓上住戶。很多飼主其實根本沒發現寵物龜不見了,因為牠們逃跑時真的很安靜。可以在電梯或大樓公告欄貼張尋主啟事,記得要拍清楚烏龜的背甲花紋照片,這就像烏龜的身份證一樣獨特。如果住社區的話,也可以到管理室問問看,說不定已經有人在找牠了。
要是真的找不到主人,也別直接把烏龜野放喔!台灣的動保法有規定,隨意棄養寵物是會被罰款的。可以聯繫當地動保處或爬蟲類救援團體,他們都有專業的安置流程。有些縣市的動保處甚至會幫忙掃描烏龜有沒有植入晶片,像新北市就有這樣的服務。畢竟每隻寵物龜背後都可能有個心急如焚的小主人,上次新聞才報過有隻烏龜失蹤三年後竟然在隔兩條街的水溝被找到,主人當場哭出來呢!
早上起牀發現院子有烏龜!這是什麼品種?這真的是讓人又驚又喜的早晨啊!在台灣的住家庭院裡突然出現烏龜,其實不算太罕見,尤其是住在郊區或靠近山邊的朋友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種在台灣比較常見的野生烏龜,還有牠們的特徵,讓你能快速判斷這位不速之客到底是誰。
首先要注意的是,台灣本土的野生烏龜其實種類不多,最常見的就是柴棺龜和食蛇龜。這兩種都是保育類動物,絕對不能隨便飼養或買賣喔!另外也有可能遇到外來種的巴西龜,這種就比較沒有保育問題,但還是建議不要隨意放生。下面整理一個簡單的表格幫大家快速辨識:
品種 | 外觀特徵 | 背甲長度 | 保育等級 |
---|---|---|---|
柴棺龜 | 背甲黑褐色,邊緣略呈鋸齒狀 | 15-20公分 | 二級保育類 |
食蛇龜 | 背甲黃褐色,有明顯放射狀紋路 | 12-18公分 | 一級保育類 |
巴西龜 | 頭部兩側有明顯紅色斑塊 | 15-25公分 | 外來種 |
如果你發現的烏龜背甲是黑褐色,而且邊緣有點像鋸齒狀,那很可能就是柴棺龜。這種龜特別喜歡在清晨或黃昏活動,所以早上在院子裡遇到牠一點都不奇怪。牠們的個性比較害羞,遇到人通常會把頭縮進殼裡裝死。食蛇龜就比較特別了,牠們的背甲有很漂亮的放射狀花紋,而且膽子比較大,有時候甚至會主動靠近人。不過要特別注意,食蛇龜是台灣特有種,數量非常稀少,如果確認是食蛇龜,一定要通報當地動保單位處理。
至於巴西龜就很好認了,牠們最大的特徵就是頭部兩側有明顯的紅色斑塊,看起來像是戴了耳環一樣。這種龜是寵物市場最常見的品種,很多都是被人棄養的。雖然牠們適應力強,但隨意放生會影響生態平衡,所以如果真的不想養,也要聯絡動保單位協助處理。不管遇到哪種烏龜,記得先觀察不要急著觸碰,野生龜可能會咬人,而且有些種類的龜殼邊緣很銳利,不小心就會被劃傷。
家裡突然出現烏龜?先做這5件事就對了
最近有朋友跟我說,他家陽台突然冒出一隻烏龜,整個超傻眼!其實這種情況在台灣還蠻常見的,可能是鄰居養的跑出來,或是野生龜迷路了。不管怎樣,突然遇到這種狀況先別慌,照著這5個步驟處理就對啦!
首先最重要的是確認烏龜的狀況,先觀察牠有沒有受傷或生病。如果看起來活力不錯,殼也沒有破損,那就可以稍微放心。記得千萬不要馬上把牠放生,因為可能是別人養的寵物龜,亂放生反而會害死牠。可以先用個乾淨的容器裝起來,裡面放點水和陰涼處讓牠休息。
接下來要判斷這隻是什麼品種的烏龜。台灣常見的有巴西龜、斑龜、食蛇龜等,不同品種的處理方式也不太一樣。可以參考下面這個簡單的辨識表格:
龜種特徵 | 巴西龜 | 斑龜 | 食蛇龜 |
---|---|---|---|
背甲顏色 | 深綠帶黃紋 | 棕黑帶黃斑 | 深褐帶放射紋 |
頭部特徵 | 耳朵旁有紅色斑塊 | 頭部有黃色細紋 | 頭部呈三角形 |
常見大小 | 15-25公分 | 20-30公分 | 12-18公分 |
第三步是要幫烏龜準備臨時的家。找個夠大的整理箱,水深大概到龜殼一半就好,一定要放塊石頭或浮板讓牠能爬上來休息。水要用曝氣過的自來水或過濾水,千萬不要直接用自來水,裡面的氯會傷害烏龜。可以餵些青菜葉或龜飼料,但別餵太多,因為不確定牠之前的飲食習慣。
第四步就是積極尋找主人啦!可以拍照上傳到在地的社團或寵物協尋網站,也可以問問附近鄰居。如果是保育類的食蛇龜,一定要通知當地動保處處理,私自飼養是違法的喔!這段期間要每天換水、保持環境清潔,觀察烏龜的活動力和食慾是否正常。
最後,如果真的找不到主人,就要考慮長期收養或送交專業單位。養烏龜其實需要不少知識和設備,不是隨便拿個臉盆裝水就能養的。特別是巴西龜這種外來種,絕對不能隨便野放,會破壞台灣生態。建議可以聯繫爬蟲類社團或動物醫院,他們通常都有完善的送養管道。